回顾两会——传统文化进校园,师资培养是关键

发布时间:2020-06-02      点击:416

2020全国两会正式落下帷幕。回顾两会,有关教育的热点话题层出不穷。这几年,传统文化教育是炙手可热的话题。

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李和平提交了《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的提案》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潜移默化的,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各方参与、久久为功。”李和平表示,要努力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氛围,文化、宣传、教育等部门应结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践行中认识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并能将其植根于信仰当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民族自豪感。

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从2014年开始,国家就陆续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系列政策文件,将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国梦教育、文化传承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等联系起来,要求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中开展以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个人修养三个层面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发展壮大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科。

之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文化进校园,老师的培养很关键。要让各个学段的老师喜欢优秀传统文化,能有这方面修养,开口就能‘白日依山尽’。”

全国政协委员黄德宽表示:“良好的师资是传统文化成功进校园的关键,尤其是师范类高校,一定要加大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培训与学习,因为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将直接影响到下一代青少年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2017年全国两会时,全国政协委员刘兰芳也提出了《关于推动评书教育进校园的提案》,她表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要发展就需要一代一代的人不断进行传承,而传承本身就是最好的发展。从这个层面出发,在娃娃当中抓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机正好!”

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等各个阶段,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尤其强调了以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形式融入到教育的各环节中去。

这样一个信息告诉我们,当前社会需要一大批的人才去讲授、传播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传统文化缺失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大量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投入到传承圣贤教育的行列中来。

据统计,全国学习传统文化的人数已达1亿多,传统文化教师缺口量达1000多万,而从教的传统文化教师教学能力良莠不齐,缺乏统一标准。培养和输送大量优秀传统文化教师,是文化市场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当务之急,更是国家文化战略实施的当务之急。

童格教育联合多所高校积极开设的国学方向学前教育专业,既是对国家政策的响应,也是对社会需求的洞察,借助行业优质强大的教研资源,在中国的学前和基础教育阶段,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将其有机融入教学的优秀教师。